Search

<金融的力量 & 我在努力什麼?>

兩年前寫了 <思考:投資這一行如何創造價值...

  • Share this:

<金融的力量 & 我在努力什麼?>

兩年前寫了 <思考:投資這一行如何創造價值>,這幾天又在想,到底怎樣 value 一個金融從業人員的價值,所以再次嘗試回答這個問題

三月在粉專寫了 <波克夏:金融世界資產負債表的管理者&我想做的事>,有兩個目標慢慢確立,一是像波克夏一樣成為金融世界資產負債表的管理者,二是把過程記錄下來

四月,和 Frank 威宇一起弄了一個 線下投資聚會,自我介紹我是這樣寫的:在價值路上的求道者,試圖理解價值投資的最前沿思想,期望自己可以往前推一步;另一個身份是知識傳輸商,把讀到國外有用的洞見透過文章與影片分享給台灣的朋友

到了前幾天,讀了 <顧姐的訪談>,顧姐說大慶是大家的風險變壓器、資產增值器、知識轉化器

叮咚,沒錯!這三件事就是我想追求的

其中前兩個可以歸納為投資,後一個是教育。但這裡又會產生很多後續問題,要先做哪一個?哪一個力量比較大?What are we fighting for?Fight for what?你想解決什麼問題?你的作品是什麼?這些問題老闆常常問我

回答這些問題前有一個很重要的問題要清釐清,我是誰?

在投資方面。身為基金經理人,管理自己或朋友家人的錢,我可能想追求的是卓越的績效,打造一個偉大的的投資機構。身為金融機構,管理數以百計家庭、退休基金的錢,或許我想追求的是長期穩定的報酬

在教育分面。身為葛拉漢-費雪-巴菲特這一脈的接棒者,我可能想探討的是價值投資在今天的商業環境下有什麼新的可能。身為面向大眾的金融教育者,或許我想傳達的是投資的重要、複利與時間的力量

同樣的問題可能因為身份不一樣而有不同的答案

覺得巴菲特真的很厲害,他同時做到風險變壓器、資產增值器、知識轉化器這三個角色。人生早期管基金,他扮演家人朋友的資產增值器,13 年以近 30% 的速度去複利,幫合夥人創造十倍以上的財富。一開始就以股東信、年會、在大學教書的方式去做知識轉化器,也因為他這樣持續講了 60 年,一個遠在台灣的高雄孩子,才有機會看見投資的美好。而波克夏越來越大、當他可以碰到的資產負債表越來越多以後,開始扮演風險變壓器的角色

以上任何一個可以成功,都是功德無量,更別說三個了

資產增值是值得努力的目標嗎?絕對是,但真的很不容易。Sequoia fund 1970 創業以來,年化 13.5% 左右,同期 S&P 年化在 10.9% 左右。Pabrai 旗下表現最好的基金,20 年勝過指數 3-5%(更別說還有一個基金輸掉指數)Pershing Square 15 年贏指數 5% 左右...也就是說最頂尖的投資人,長期勝過大盤的約 2-5%(當然可以拿巴菲特贏了 10% 出來講,但他真的是異類)

同樣提升 2-5% 報酬率還可以怎麼做?其實可以靠教育,而且產生的 impact 可能更大

巴菲特說 John Bogel 是對美國投資領域貢獻最多的人。為什麼?因為他讓廣大的投資人意識到,原來有成本很低但可以獲得不錯報酬的工具,可以節省掉投資主動基金約 2% 的成本。John Bogel 持續講了 50-60 年,讓數以千萬計的美國投資人受益。每年 2% 累積 30-40 年,差異是非常巨大的

另一個例子是 David Swensen。他提出投資應該以股票為主,大幅扭轉了美國校務基金原本以投資債券為主的配置。Swensen 做了 20 年,報酬率 11.5%,不是多了不起的成績,但比起一開始以債券為主的投資,我猜每年也額外創造了 2-5% 的報酬吧

我感覺台灣面對美國當年類似的挑戰。台灣人對投資型保單、儲蓄險太熱愛,但這些投資商品提供的報酬率遠低於指數。而政府勞退長期報酬率 3%。也就是說台灣人最常接觸到的投資產品報酬率大概在 3-5% 之間。但另一方面,0050 過去 17 年報酬率有 10%

如果透過教育把 3-5% 的選擇轉換成 5-7% 的選擇,大面積的提升台灣資金配置的效率,這結果應該不比做出一個偉大的投資機構差齁

當然這件事也不是一刀切。Sequoia 和 Pabrai 也都以他們各自的方式在做教育,不是說做了 A 就不能同時做 B。也不是說巴菲特的價值就大過 John Bogel 或是 Sequoia 就大過 David Swensen,他們一樣都創造的巨大的價值

總結,兩年前我對金融其實有點失望,我不明白金融到底幫助人們什麼了。但今天,我漸漸清楚金融的力量,問對問題,經過時間的累積,會產生巨大的影響力


Tags:

About author
not provided
謙虛學習投資知識 快樂分享投資理念 阿堯投資筆記部落格 http://joey980161.pix
View all posts